1)第95章 打破僵局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总体上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国采取的态度是观望,随后则是根据自己的在华利益采取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干涉。

  作为一个在华英国人,莫理循首先表现了对辛亥革命欢迎的态度,他迅速向世界报道了中国的事态,说明中国本身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新国家。

  他通过支持袁世凯的一系列报道和活动来证明他的这一信念。由于他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其报道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

  最终由于他对袁世凯的支持,向全世界表明袁世凯是中国唯一的希望,为列强支持袁世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一八八七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一八九七年,莫理循被英国《泰晤士报》赏识并聘为驻中国记者,就此开始他长达二十余年的中国生涯。

  一九二零年五月,一个英国人在伦敦病逝了,他曾在中国生活了数十年之久,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并获得袁世凯颁发的嘉禾勋章。

  作为记者,他身历或亲见从戊戌变法,辛丑签约,清末新政,日俄战争,帝、后之丧,直至辛亥革命的全部历史变迁。

  作为中华民国政.府政治顾问,他参与了巩固袁世凯统治的进程,帮助中国政.府对抗日本“二十一条”政治讹诈,推动中国参加欧洲大战,但反对袁世凯称帝。

  在他病重之际,依然还为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修改文件。他视中国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一生中拍摄了数千张珍贵的照片,为那段时光的中国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他就是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

  这是个真心实意帮助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人,我们应当记住他。

  当然,列强的态度,最主要的还是受他们各自的在华利益所驱使。正如驻上海的英,日、德、美、法、俄六国领事在同文照会中所说:“中国战争继续下去,将使外国人的物质利益与安全遭受重大危险。”

  “南北议和”在第二次会议后陷入了僵局,南方所坚持的以“共和”为基点成了过不去的坎。

  唐绍仪心里比谁都急,他和南方代表一样都渴望共和,渴望国家免于战乱。

  他知道自己代表的不是清廷,而是袁世凯,他更知道袁世凯的难处。

  一个清廷的内阁总理大臣怎么能赞成共和呢?更何况还占据着军事上的优势。

  怎么才能破解这个难题?

  唐绍仪经过一番苦死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召开由各省派代表参加的国民议会来决定国体。

  唐绍仪很高兴,他觉得,国民议会肯定会支持共和。这样,袁世凯也就有了民意的台阶。

  唐绍仪首先发电请示袁世凯。

  从各方面传来的信息看,袁世凯已经知道大总统的宝座肯定不会旁落了。

  请收藏:https://m.xbqu.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