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3章 请愿大潮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清廷对袁世凯是不放心的,袁世凯回原籍时,步军统领衙门曾派袁得亮护送,其实是监视袁世凯。

  肃亲王善耆也派了些密探,在暗中盯着袁世凯地一举一动,袁世凯对此当然心中有数。

  开始为了避开嫌疑,他在家里闭门不出。有当地官员来探视,他一方面毕恭毕敬,一方面闭口不谈国事。还无病**地总是说自己的足疾有多严重,身体多病是一天不如一天,一付悲悲切切、絮絮叨叨的市井小民的模样。

  对袁得亮则是特别地恭敬,常常找各种借口重礼相送。

  因为都姓袁,袁得亮也很快成了袁世凯的本家。

  这本就是个贪财好利之徒,加之袁世凯也真没有什么不轨行为。

  每个月向步军统领衙门写的报告,最后都是袁世凯的幕僚代劳。

  或许是清廷真的对袁世凯放心了,或许是他们已经没有精力管袁世凯的事。这个曾经叱诧风云的人物,似乎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这正是袁世凯求之不得的。

  没有了袁世凯,清廷这个又老又破的机器,还在艰难地运转着。

  主事的摄政王,二十几岁的小青年载沣,正焦头烂额。

  从对袁世凯处置中,应该能看出,这是个有心机,能忍耐,也是能够识大体的人。

  他接管朝政后,在摄政王的岗位上,可谓是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是一直在兢兢业业的做事。

  公道地说,无论是个人的才干,还是在勤政方面,比起他的那些有作为的前辈君王,并不逊色。

  只是生不逢时,比如一部车已经马上就瘫痪了,司机的驾驶技术再好,又何济于事呢?

  对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医术再高明的郎中又能有什么回天之术?

  一个人有再大本事,如何能够扭转乾坤。

  这个时候被开缺,对袁世凯来说,应该是他的幸运。

  因为他离开后,清廷的统治就陷入了一个接一个的危机。

  有人说如果袁世凯在位,清廷就可以化解这些危机,其实未必。

  因为,袁世凯不是超人,他如果继续在位,恐怕也只能是和所有在位的人一起受罪而已。甚至很难再有后来的,东山再起机会了。

  袁世凯离开政坛不久,就暴发了大规模的立宪请愿活动。

  载沣摄政之初,就承诺立宪将按着既定的政策继续进行。

  他没有食言,一九零九年一月十八日,清廷颁布了城镇乡自治章程。一九零九年十月十四日,全国二十一个省,除新疆之外,都完成了咨议局地选举。、

  各省的咨议局一产生,就显示了极大的生命力。议员们积极的参政议政,不但监督制约着政.府的权力,也促进和完善着政.府的施政。

  上上下下,积极性都很高,特别是士绅阶层,成为立宪最积极和热心的群体。这也不奇怪,这些人已经是这个社会最为活跃的阶层,立宪本就是这

  请收藏:https://m.xbqu.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