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七章 皆赞所见_三国之献帝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起这个。”皇帝打定了主意要将决策权从尚书台剥夺出去,如今虽然不难明目张胆的更改四百年沿袭下来的制度,但换个温和的手段倒是可以的:“尚书台除了令、仆射以外,有丞二人、尚书六人、其下有侍郎三十六人、令史十八人、剧曹三人,合计六十五人,这还没算上尚书郎。人员冗繁,耳目众多,如何能商议国事机密?若有泄密,谁又能担得起这个责任?”

  尚书台自令、仆射、及六曹尚书以下,几乎被关西、关东士人分割完毕,每个尚书都能对各自职能对应的奏疏提意见。董承在尚书台势单力孤,能力有限,好几次都无法让那些尚书服从自己的决策,话语权被大大削弱。

  如今按皇帝的意思,今后只有董承、侍中平尚书事荀攸、杨琦、尚书令杨瓒以及尚书仆射吴硕五个人才有权在承明殿批阅奏疏、商议制定国策,这跟以前十几二十个人一起为一份奏疏争执不休、无形之间削弱董承权势的情况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差地别。此外,有资格进入承明殿的尚书仆射吴硕又是董承的走狗,为其马首是瞻,这相当于他能在初步决定国策、批阅奏疏时能做一半的主。

  这情况可比以前要好太多了!

  当然,要是马日磾和士孙瑞两人不回来就更好了。

  董承琢磨完了之后,心里陡然亢奋起来,不由联想到前些日子自家女儿派人出来传信,难不成是皇帝开窍了,懂得爱屋及乌,倚重丈人了么?

  他当即说道:“君上睿鉴!当年大将军窦武等人谋诛宦官,其奏疏何等机要,却为一宦者偷看,以致事泄身亡。可见尚书台人员冗杂、关防不谨,一份奏疏,早上才至中台,晚上就传到里巷去了。历代以来,世务蜩螗,以致四民难以将息,汉室衰弱。此非国无贤君明主、名臣能吏之故,而是议事者众,各执一词,难以决断,这才是症结所在!”

  “太尉所言都是孝灵皇帝朝的事了,未免有些失实。”杨瓒皱起眉头,说道:“陛下去年便屡下严诏,禁侍中、黄门侍郎、秘书郎等近侍擅传省中机密,尚书台也不例外。如今中台虽然人员繁多,但也知道不言‘温室树’。”

  “太师孔公执掌机要的时候连温室有几棵树都不愿告知旁人,那是孔公一人的德行高洁,岂能推之于所有人?”董承听了不服,理直气壮的反驳道:“臣以为有备而无患,尚书等官拟诏、理政可也,批奏、议事却不可为,此事当人越少越好。”

  “是啊。当初孝武皇帝身边的尚书也不过寥寥数人,哪里像如今这般五六十人?人多眼杂,不是议事论事的所在。”皇帝下了基调,语气坚定:“议论国事,还是得靠诸位大臣,彼等尚书、尚书侍郎们资历终究尚浅,不是说不能再议事务,而是这

  请收藏:https://m.xbqu.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