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九十六章 兼职讲武堂(第二更)_执宰大明朱元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福王府的会客大厅,李云天将自己的有关讲武堂的构思讲给了福王。

  按照他的设想,讲武堂的学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勋戚子弟,另外一部分从民间招收。

  凡大明的公、候、伯,因为蒙皇上的恩典,皆可让一子进入讲武堂,自动成为学员。

  而民间的招收,则要经过层层的选拔和筛选,方可成为学员。

  尤为令福王感到惊讶的是,在李云天的构思中武举的内容和流程已经完全进行了变革,虽然也施行三级考试制度,但却与以往的童试、乡试和会试不同。

  在李云天的理念中,京师讲武堂才是传授军事知识的场所,因此录取的学员只需要体格健壮、通晓文墨,并不要求其在经义、策问和诗赋上有多高的造诣。

  其中,地方上的考试有两次,第一次考试在各州府举行,选拔出俱有武举考试资格的考生,可以称为“初试”。

  第二次考试在各布政司的所在地举行,也就是省城,称为“复试”,复试合格的考生即可进入京师讲武堂。

  显而易见的是,参加复试的考生人数一定远多于讲武堂的录取人数。

  这个时候就要择优录取,复试分别考考生策问和弓马,然后分为两个榜单依次排名,分别录取两个榜单中名列前茅者进入讲武堂。

  大体的录取比例是,策问优者占录取学员的三分之二,弓马优者占录取学员的三分之一。

  为了保证两京十三省录取学员的平衡,李云天特意给两京十三省都规定了一定的录取名额,适当进行微调。

  除此之外,李云天还特别对参加初试的学员年龄做出了限制,要求应试者是十六周岁以上,二十五周岁以下,以优化考生的资源。

  对于那些录取的学员,他们最后一级的考试也就是讲武学堂的毕业试,只有通过了讲武学堂的磨砺,成绩合格者才能毕业,成为大明的武官。

  由此一来,京师讲武堂的作用与国子监不同,成为了大明不折不扣的最高军事学府,培养专业的军事人才。

  不过,由于京师讲武堂现在处于筹备阶段,连架子都没有搭起来,更别说符合李云天的要求用来教授学员的教官了。

  因此要想实行李云天的构想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李云天要在此期间要着力培养讲武堂的教官,以及完善相应的考试体系。

  故而,面对京师讲武堂的第一批学员,李云天唯有采取特殊的举措,除了朝中的勋贵子弟外,其余的学员皆从交通和信息最为便利的北直隶和南直隶招收。

  现在距离过年还有三个月的时间,足够通知北直隶和南直隶的那些有意参军的读书人参加年后举行的考试。

  如此一来的话,讲武堂明年上半年就能开堂授课,正式迎来第一批学员。

  至于第一批学员的人数,李云天心中也已经有了计划,

  请收藏:https://m.xbqu.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